
残存的适园
古城沅陵,因下游五强溪电站大坝的横空出世而被淹没。我记得八六年时,湖南电视台就为即将湮灭的沅水流域做了一个专题风光片。题目叫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当时看了后,很是激动而神往。毕竟是那么一片神奇秀丽的
古城沅陵,因下游五强溪电站大坝的横空出世而被淹没。我记得八六年时,湖南电视台就为即将湮灭的沅水流域做了一个专题风光片。题目叫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当时看了后,很是激动而神往。毕竟是那么一片神奇秀丽的山水。不久就会掩埋于碧波长流。尤其是天下闻名的清浪滩,清浪滩悬崖上的伏波庙。都会成为永远消失的陈迹。当时正好有彭见明的小说《船过清浪滩》获奖,盛行一时。于是,我就有独自顺流而下至洞庭溪,而又逆流而上到辰溪县城的沅水之游。两宿沅陵城,叩拜古城街巷。那时街道上巷子里,还能看到身着苗服的赶集乡下人。但是时至今日,古城早已消失殆尽,新城拔地而起。已经很难找到老城的痕迹了。只有宗教一条街,保留了几座孤零零的庙宇。一千来米的蜿蜒而上的小巷里,散布着美国天主教医院,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庙宇,道观。还保留街角一棵大树,大树其实就在沅陵三中校门口。三中原来是教会中学。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条街可以依稀见到当年的旧影。可惜衔接处的民房早已改造成不伦不类的现代形式。整个街道的不复当年旧观与氛围了。
五强溪大坝,好像是专门为保留古城背后虎溪山麓的龙兴讲寺。水位刚好淹没到山门脚下。保住这大唐李世民敕建的古建筑群,成为古城的文化与历史见证与骄傲。游龙兴讲寺,我不下八次。二十余年间,我时常置身于雄伟博大的唐代砖木结构的寺院里。感受古寺沧桑与永恒,静观其古今与变迁。但是真正的古民居已经仅剩三栋:龙舟广场旁的“青慕世第”,那是刘氏家业,三个天井的豪宅,解放初主人被镇压,充归政府;一栋是周举人的宅第,虽然普通但因三八年周立波在此办《抗战日报》而意义非同寻常;而最完美独立的古宅当属那“适园”。
适园院落里的那株百年的广玉兰,枝繁叶茂,从斑驳的粉墙头绿云般蔓延上升,凝绿苍翠的阔叶,大朵大朵的白玉兰花,是全城最美的景致。这老宅就在龙兴讲寺的右侧百米左右。在沿河大道上,可以瞭望破落的陈旧的屋宇与树冠。与大道间隔一条很深很深的水塘,给人在水一方,遥不可及的感觉。因此,也一直没有过去亲近那座古宅。原来你就是适园。
这次妻子兰儿带朋友阿玲游沅陵,我们从乌宿,凤滩返回城里,我把她们送到政府大门口,叫她们从后山的后门进去参观龙兴讲寺,从上往下走。而我把车子绕到沅水沿江大道山,在龙兴讲寺山门前等待她们。
在等待时,我特别想到那棵广玉兰树下的古宅看看,就像是想去看看一个垂垂老矣的病人。这风烛残年的老人,看一回是一回,谁也不能料想哪天它会溘然长逝。于是,我独自从龙兴讲寺的右侧的小巷上去,期望找到一条通向那边的巷子。可是竟然全都是密封的,没有通道。我只得下来。在龙兴讲寺门前黔王殿下边,有个卖零食水果的冰柜,旁边的石凳坐着几个闲人。我询问他们,怎么可以走到那边老屋去。其中一个精干的老年妇女,很热情地说:“那是好多年前的老屋了,里面很大。坐着好几户人家。我经常带路,凡是想看老房子的,我都陪他们去。我不打牌,不会玩。只是一群人唱歌跳舞,锻炼锻炼身体。是的,唱唱山歌。我们还经常为外地来沅陵的朋友表演,有时,还上电视呢。我也不清楚那老屋原来是谁的产业。现在是县房产室的,可能是没有后人了,而是解放初政府没收的富人家产。”老人很健谈,很爽朗。可惜她也说不出老屋真正的主人是谁。但是她说如果问房产室,应该知道吧。
于是,穿过小巷,其实是一条短短的巷子。前面是一道围墙,围墙外是已经被夷为平地的黄泥坪,或许是即将要建新楼吧。而外墙内,就是窄窄的青石巷子的街道,说不清年月,可是最后一条不足百米的古巷了。街口竟然是《抗战日报》报社旧址。当年周立波等文化名人办报的地方。走过街道就是尽头的最雄伟的老宅,大门完好,石门框石门楣,红砂石上刻着“适园”两字。应该是民初格局风味。而其上照壁粉墙上,应该是几个字,可惜只留下模糊的“沈”字。不知其意。山墙很高,可见其主人曾经的富有与气魄。大门两旁是两个很精致的门墩。不是一般人家所有。带有铁环的厚实的两扇大木门,虽斑驳沧桑,但仍是原物,只是,大门之上的门楼飞檐坍圮了。其他毫无破损,只是剥蚀陈旧而已。这在沅陵也算是大宅门了,而且差不多是硕果仅存。
门外是现实光影,而门内就是沉甸甸的历史过往。大门是半开半掩着,那热情的佬阿姨,走在前面。与里面的住户大招呼。已经大门,就是一个庭院坪场,青石铺就,左边是一厢房,庭院深深。右边是一古井。正好在古广玉兰树下,玉兰花已经开残了,但仍有零星的几朵在碧叶浓密里。花树四尺多粗,朝外墙上斜伸出去,高出后边高台上的两层正屋瓦檐。那口井是很独特,井口圆润,深可两丈有余,井水清幽可鉴,井壁绿苔弥漫,最妙是井口四周是青石铺砌的一丈见方的台阶,台阶上是散落的井栏石块石条。这是古诗里吟咏的井床吧。水汽淋淋的井台,温润的青石,不由让我恍惚想到月夜下,井台乘凉赏月的风情。想当年宅子主人一家人,在井旁院落里中秋赏月,佳节团聚,享受天伦的美好。可惜一切不复存在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据说就是描写月辉下井床上,望月怀人思乡的情怀。我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古老诗意的井床井台。想到月华从广玉兰树叶漏下,从高高的山墙檐上流泻,从神精里汲上清泉饮下,看夜色月影,听古城虫鸣。那是怎样一种宁静与惬意啊!如今是人去楼空,江山易主了。而玉兰树那边还有一隔墙,黑瓦粉墙,墙上开一门,很别致很精巧,原来是一条美人胎花瓶的形状,既是取景过道的门,更是一道如梦如幻的画。算是一点匠心独运。这堵墙进去是一栋平房,大概原是佣人住处,高于院落平地,有五级石阶可上。
而斜对大门,当院落石坪的是两层的正屋,是建在三级石台上的木楼,显然是民国风格,漆着蓝色栏杆板壁。楼上是木栏,楼下是花形的砖栏。我看到右侧平房有人,就登上去询问。她也不知原来主人是谁,而自己也是今年才租住进来。里面有些凌乱。搭建了厨房。从正屋右侧沿石级而上,就走到屋后,竟然高坎石墙之上,还有一块花园,不过已经退化为菜园了。菜园一侧是厕所。有一木梯可直接进二楼。菜园后边是石砌的高坎,相当于高墙。其上是古树。我走进二楼,一中年男人,在忙着煮饭。因楼下住着另外一户,不能下去。只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旅匈商人的困惑
下一篇:猫的舞步究竟为谁旋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