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看得几清明

人间看得几清明

中蠹散文2025-08-23 15:10:27
清明寒食是一个被误解的角色。过去总感觉它冷兮兮沉甸甸的,只与上坟、祭扫一类的活动关联,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同代人误会它了,把它过单调了。它与春天一起来,身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生命的味儿,活泼,生动,美丽,
清明寒食是一个被误解的角色。
过去总感觉它冷兮兮沉甸甸的,只与上坟、祭扫一类的活动关联,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同代人误会它了,把它过单调了。它与春天一起来,身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生命的味儿,活泼,生动,美丽,典雅,是地道的国粹,是民族的风情,看看古人过清明寒食留下的痕迹,谁不会觉得它还大有可爱的一面呢?
它有点像民族服装旗袍,在诸多的西方裙裾百花盛开后,那一身优雅柔美才愈来愈打眼了。
清明寒食既是一个祭祀节,同时,也是一个诗节,一个花节,一个音乐节,一个书画节,一个踏青节,一个女儿节,一个青春节,一个雅士节。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多的层面,而且是与人生与艺术丝丝缕缕地相连着,过起来,怎么能不滋润呢?又怎么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寒食清明作为祭祀方面的活动,多人说过,至今方兴未艾,且略去不谈,只是从它正被忽略的美丽,从它吐气如兰,举止若舞,出口成诗,触目为画的境地说开来。

一、覆有诗书气自华
人有气质叫腹有诗书,而一个节日如果覆盖了美仑美奂的诗词曲赋,那又该是怎样的文质彬彬?诗歌与春天并存,诗歌与生命相依,诗与花并蒂。诗歌的这种内涵,决定了它必然会来清明寒食节“明眼”。
“明眼”,是清明寒食的活动内容,插柳,戴柳,让春天眼睛一亮。而诗人看到春天像个女孩子似的轻盈地来了,且歌且舞着,也必然会眼睛一亮,诗兴萌动。不作春游去,那能诗思佳?踏青归来马蹄都是香的,诗人何忍辜负春光明媚而不赋诗?在一年四季中,春天的诗歌最盛,尤其清明寒食这两天,诗如一夜春雨满山春笋般喷发,年复一年。
先说两首声名显赫的诗。
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全中国人都背得出口,连流行歌曲也借用了套进去扩大耳熟程度。它成了广告词了。好像没有几个节日的诗能到这样家喻户晓的地步。
另一首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句,读书人几乎无人不晓,到处引用,成为对联常用句。
清明寒食的诗,家珍国宝一般,涉足的不数其数。从唐诗三巨头,到花间派诗人,从宋词的豪放派,到婉约派,从大才子到大才女,一路逶迤到清末。
即使是读书破万卷,也只能说见过谁写过清明寒食诗,而不能说出谁没有写过。
诗赋起之既早,种类也多。既有写纪念先贤,追忆高远志向的,也有缅怀祖先亲人的,“年年寒食动春愁,生不明心死便休,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但这类诗毕竟占很少比例,大量的是写景状物歌诵春天,歌诵生命的,“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也有描摹民俗活动,溢满生活气息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还有抒情思怀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种种情绪色色情调,把个清明寒食装饰得七彩绚丽。
清明寒食留下的诗灿烂如花,脍炙人口。有一些甚至成为了精品传世。这是节日之幸,抑或是诗歌之幸,已经分不清楚。
清明寒食还是诗人的雅会沙龙。
比如在寒食节的发源地介休,年年春和景明,诗人们趁兴而至,照例要聚拢绵山脚下,介庙之前,神林之边,饮酒赏花,吟诗作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其中不乏有大儒名士,娴雅淑女,也曾一次次留下潇洒诗赋装点此锦山。
这种诗情滥觞的场合,不酒也醉,无诗也会吟诵。当今流行说一道风景线,而介庙曾经有的这道风景,是风雅颂之景,才真正称得上风景。
中国是诗歌之国,一年的节日中,都粘带过不少的诗歌。可是如此集中如此丰富如此精美的诗歌盛宴,清明寒食一定可以站在最前排的。

二、飞红万点春如海
中国人过去连风的味道都讲情调,分出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寒冬刮起,到谷雨为止。五天一种花破蕾。清明是春深似海百花即将齐放争艳的前夕,是美的最佳曲线处,也就成为了花的节日,节市之盛,更把春天写意到了回眸那一瞬。所谓杜宇催春,桐花送信。
花色花香花信风,再加上女孩子摘花,戴花,惹得山花插满头。
令人幽的兰,令人豪的牡丹,令人韵的新竹与巴蕉,令人媚的海棠,令人清的桐……
为踏青的人们增送了无限美丽,拢罩了浓浓春意。鸟语花香,连空气都年轻着。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泾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共落东家水。”落花流水也可以这样有情调。
至于“飞红万点愁如海”,不是愁怅别的,而是唯恐春去无踪迹可寻,这是爱春之情爱美之心深之原故。所以,始有痛饮狂歌百计强留过春光,深感春去也,应知相赏的心态。
这种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可以从诗人对清明花絮的描述中,感受一番。
苏东坡站在高处看:半濠春水一城花。韦庄日高犹自凭朱栏,指点牡丹初绽朵。李商隐到半夜三更兴犹未尽,独坐面受空庭一树花。
女诗人柳如是则更为人情活化,看到莺花残枝蝶趁风,便意会到桃花得气美人中。问花哪得情如许?为有妙人作伴侣。
宋人魏野还从反面论证了一下:“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爱花惜花有心与花同驻的叶梦得在寒食前一日,与客人饮酒品牡丹时,遇小雨,觉得为花狂恼,泪颗频挥。因为不忍心面对明天的花稀,红瘦。
花痴情种,为清明花一掬清泪。
至于清明节大多数踏青人,则迷恋于万紫千红的花季,争相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盛景。
或者如王元鼎说的那样,香风万家,听街头卖杏花。成为花市之景。
在清明花事中,崔护解风情的浪漫则与柳如是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清明节春游长安,出城到一家栽有桃花的院子里,受到一位秀美的少女的热情接待,临出门,青年男女眉目之间情意盈盈,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去往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风微笑。于是,崔护题词在门扇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大自然自有难以抑制的生命力,不以你喜,不以我悲,桃花一笑,两千年后,女作家方方写出真谛,却已经是灿烂之际。
后世,清明节在太行山下一些地方,也被称作花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赏花惜青,除去个人行为,还有一些沙龙或者诗友聚会,共享春意,分享春情。
位于黄土高原的介休,也曾有此花诗交相辉映的风雅。当时介庙种有红牡丹数本,艳丽夺目,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