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椽柳和桑木杈

砍椽柳和桑木杈

熊罴散文2025-08-12 06:53:18
我小时候生活在临近的某地区。初中毕业后,有幸考上了一所农校。农校毕业后,又有幸被分配到这个地区一个县办农场工作。到农场上班后,有了经常到这个地区首府开会与出差的机会。记得第一次乘公共汽车去首府,路经该
我小时候生活在临近的某地区。初中毕业后,有幸考上了一所农校。农校毕业后,又有幸被分配到这个地区一个县办农场工作。
到农场上班后,有了经常到这个地区首府开会与出差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乘公共汽车去首府,路经该地区的另一个县——夏县时,发现这个县的公路,还有其它道路、阡陌的两旁,都栽植着一种长势和其它地区,包括著名旅游胜地杭州西湖不同的柳树。其它地区和西湖的柳树,树身多扭曲、细弱;树枝呢,千篇一律婆娑、婀娜,似众少女群舞时不同姿势的胳膊。而眼前的柳树呢,树身粗细均匀,整齐划一;一棵棵如同木桩似地戳在地上;而“木桩”的顶端,或五五六六,或七七八八长出的树枝,均不超过碗口粗细,令人咂舌。
惊异之间,问同车的老同志:何故?老同志说:此树叫砍椽柳,系人工栽植。树的本身和其它柳树没有两样,但,既然是人工栽植,加上管理精细,就比其它柳树有更广泛的用途。比如,树枝呢,当地人盖房子锯做椽子;柳条,较其它柳树的枝条,粗细相比更为均匀、细长、柔韧。秋天割掉,冬季农闲时,农民用它编柳篮、柳罐、柳簸箕等。
这以后,无论是在农场工作,还是下乡去老百姓家,我都能看到用柳木椽建造的房子;还能看到,农民用柳篮盛粮食、米、面;也能看到农民把柳罐栓在辘轳上的绳子一端,从很深的水井里汲水;农民在田间、地头、磨房或自家的小院里端着柳簸箕,一上一下簸动,用以去除农作物种子、粮食中的糠皮、杂物、土,间或还用来凉晒、搬运、盛放食品;不用说柳树的躯干了,谁都知道木匠把其解成板,主要用来制作厨房中案板中的极品——柳木案板的。
那年月,自然也有铁皮水桶、铁簸箕等,但由于铁货价格昂贵,易生锈,且不如木制品使用灵便、轻巧(那时还没有塑料制品),当地的农民更喜欢用物美价廉的柳篮、柳罐、柳簸箕等。
由此,砍椽柳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桑木杈。由于我家住城市,对它更为陌生。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从农校校长口中。校长是夏县人,对农村、农业方面的典故知道很多。这也许是有关部门把他派来当农校校长的原因之一吧!记得校长当年这样问我班一位学生:“你是闻喜人?北垣地区小马村的?小马村的桑木杈赫赫有名哇!”
桑木杈为何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桑木制作的木杈,为农民收秋打夏用来在田间地头或场院挑秸杆的工具。
当年我第一次用它和工友们一起劳动时,我就感觉到,这种天然桑木农具,用起来,要比同样都是从集市上买来,价格却昂贵许多的铁三股杈好用的多。铁杈,正因为它是铁,杈齿过于坚硬,实心的掂在手里太重,空心的稍不注意又容易折断,不如木杈轻快、耐用。我发现,这个地区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把或几把桑木杈,农闲时,人们把它挂在自家院子里的屋檐下;农忙时,则用它收获丰收的喜悦。
后来,特别是当我接受那位同学之邀请,几次拜访小马村,当我走在通往小马村的村道上,看到,制作桑木杈的原始原始的材料——桑树时,才知道它就是人们眼中极为熟悉的主要用来摘采叶子养蚕的普通桑树。不过,普通的桑树,树身普遍高大,而制作桑木杈的桑树呢,因为从地表起就开始人工让它分岔,丛生,身材细高。一般情况下,待树长至7、8尺高,粗细约3、4公分时,人们便把它砍下,一捆捆运回家,刮去树皮和多余的枝梢,只留顶稍三枝,在炉火熏烤下,校正不直的各部位,然后把三个梢分开,弯制、固定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手中的三股叉。小马村所有的沟沟坡坡都栽植桑树。栽桑,制作桑木杈,再出售,是那个时代小马村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
……柳木椽、柳篮、柳罐、柳簸箕、桑木杈,除去其中的柳罐,直到今天,在农村仍时常见到,比如柳簸箕,包括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地区,说明农民喜欢它们,暂时还离不开它们。我至今不知道中国除这两个地区(村)成批生产柳木椽、柳篮、柳簸箕、桑木杈,还有哪个地方生产。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很高;我离开那个地区,脱离农业工作也已30多年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