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隐退的川江绞滩站

悄然隐退的川江绞滩站

鞠躬屏气散文2025-08-15 08:17:55
题记:进入农历五月,就进入了为期3、4个月的川江的汛期。近代以来,至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川江讯期河面宽阔,暗礁深藏于江中,正是行船的好时节。而这个时候是航道管理部门的闲期,信号台、绞滩站的职工
题记:进入农历五月,就进入了为期3、4个月的川江的汛期。近代以来,至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川江讯期河面宽阔,暗礁深藏于江中,正是行船的好时节。而这个时候是航道管理部门的闲期,信号台、绞滩站的职工开始轮休。如今的川江,汛期和枯水期的概念已不再非常明显,万吨级船队可直驶重庆港,川江航运发展史上的产物――绞滩站因而悄然消失。

凶猛的川江险滩

从宜宾至宜昌的川江航道中,暗礁密布,明岩林立,形成很大的险滩,多达211处,主要集中在重庆至宜昌的航道中,著名的有崆岭滩、泄滩、青滩、庙矶子、兴隆滩、媳妇面、狐滩、黄葛滩等几十余处,并且还有单行控制河段38处、108.7公里。这些险滩各形各异,随水位的涨落而不同,有的在低水位时江面形成狭窄的槽口,有的在中水位或高水位时,两岸的石壁陡立,向江心倾斜,成为闸槽。不管那种水位的险滩,急流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吞噬行船,暗礁凶狠无比,把船只撞得粉碎。
当地人都认为险滩是妖魔在兴风作浪,几乎每个川江险滩的半山腰,都建有文峰塔“镇妖”,但并没有扼制灾难的发生。1955年12月12日凌晨5点43分,长航“人民15号”轮下水航行至著名的窄峡单行航道云阳境内的巴阳峡时,碰撞右岸的石岩沉没,37人不幸遇难,35吨货物全部损失。我少年时代乘坐当地小火轮班船曾多次经过巴阳峡,枯水月份目睹岸边岩石上记载有这个海损事故的文字。小火轮上的水手说,最枯的水位时,还能隐约看见江中沉船的烟囱影子,也不知是否真实。今天提起这事,突然心里格外沉重。
还有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触礁事故,流传出一个凄美的故事。长航大事记只有短短一句:1971年12月30日,长江航运公司重庆分公司“东方红104”轮夜航至故陵沱触礁沉没,死亡10人。而《云阳县志》的记载更短:是月,长航重庆港务局“东方红104”客轮在高坪公社上方庙矶滩触礁沉没。
当年我和做电信话务员的母亲住在故陵镇上,海损事故通过话务员下情上传,我自然知道,还跟着大人们去了触礁沉船的庙矶滩现场,看到的只是岸边观望的人群和江中奔腾的急流。那个凄美的故事就在庙矶滩的岸边听到的:“东方红104”客轮上的广播员秀发齐腰,“李铁梅”一样的辫子,非常漂亮,轮船触礁时,慌忙中她的头发被夹住了,没跑出来……上世纪70年代江轮广播员的形象,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并不比现在央视主持人逊色多少,而“李铁梅”的名气更远远高于“超女”许多倍。
女播音员是舍不得秀发吗?为什么不拿剪刀剪了?为女播音员的香消玉殒,我惋惜很久,后来还曾顺道拜谒过她葬在县城对面飞凤山脚的墓地。

川江绞滩溯源

1923年以前的川江只是木船才能常年通航,轮船因无助航设备,只在每年4、5月至11月的汛期航行,川江险滩不仅影响了出入川物资的运输,更是严重阻碍着川江航运业的发展。
即是木船能够常年通航,在险滩上也配有救助人员和设施。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在秭归县境内的险滩,首次出现了为救助遇险船只设立的“红船”,每只船上配有4-6名水手。醒目的红船停泊在险滩上下或左右两岸,对过滩的船只也起了警示作用。清雍正六年(1728),川江奉节段的滟预堆、青岩、小黑石等6处险滩,除配设救生船6只,配备水手、桡夫36名外,还配备了江面巡防哨船2只,巡防江面,以防不测,把救助工作提高到了防微杜渐的层面。以后川江的其他险滩也开始陆续配设救生船、巡防船,配备救助水手、桡夫。这种专为救助遇险船只配备的救助人员和船只,虽说与后来的川江绞滩站有很大区别,但可以认为是川江绞滩站的最初阶段。
后来滩上又出现了专门的滩夫,木船上滩时临时雇用数十名滩夫拉纤,帮助过滩。船重滩险,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时常发生磨断纤绳,木船如脱缰的野马冲下滩去而船毁人亡的事。
随着出入川物资的大量增加,历史的向前发展,航道整治势在必行。1915年民国政府陆军部设立修浚宜渝滩险事务处,开始川江航道的整治,一些严重阻碍航行的险滩经过爆破清除,在1923年后川江轮船基本可以常年通航了。但是一些吨位较大的轮船通过有些险滩时,仍需要众多的纤夫拉纤帮助上滩。一些马力较小的轮船,载货不是很重时,可以借助自绞设施上滩。这种自绞方法是由船员将船上的缆绳拖到滩上的岸边,栓在牢固的大石头或专门自立的石柱、混凝土桩子上,再慢慢转动船上的搅缆盘,紧收缆绳,轮船由此缓慢前行通过险滩。滩夫拉纤和自绞上滩的办法,是绞滩站的鼻祖。
1937年1月川江出现特枯水位,一律停航,经济民生都受到重大影响。这时,川江著名的民生轮船公司提出分段航行的办法,并在青滩置办绞滩设施,攻破重重难关征服川江,结束了特枯水位停航的历史,开创了川江现代绞滩的先河,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川江绞滩站雏形。

川江第一个绞滩站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陪都,大批军用物资急需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宜昌等地抢运入川,完全靠人工拉纤的办法使抢运船只通过险滩,不仅拉纤滩夫人手不够,时间也不允许,大批的物资很有可能落入日寇手里。
因此,1938年10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了川江航业绞滩管理委员会,于11月1日在云阳境内的兴隆滩装置大小型铁质绞盘和钢筋混凝土基盘,配备递缆浮筒、钢缆绳、竹缆绳、棕绳等设施,采取人力推动绞盘对上行船只绞缆过滩,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过滩的效率。这是川江航道上正式设立的第一座人力绞滩站。
兴隆滩于1896年8月24日因连日大暴雨引起山体滑坡,泥石阻塞江流,形成险滩,上下船只需卸货、下客从岸上中转,直到1915年才缓解通航。当时这里“经常泊船上千,船工、旅客、搬运工人成千累万”,民国政府曾于1912年在此设立相当于县级机构的水上知事公署,管理兴隆滩的行政事务。
在兴隆滩建立川江第一座人力绞滩站10天后,绞滩管理委员会又在三峡的青滩南岸,装设双高压蒸汽绞机、绞盘机等设备,建立了川江第一座机械绞滩站,可对3000吨级以下的轮船用机械实施绞助过滩,更是加快了入川物资的抢运工作。
青滩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