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仁”性

人性中的“仁”性

上将散文2025-09-10 18:35:42
《论语》是四书五经中的力作,同时又是历代文人推崇的十三经中的代表之作。《论语》中讲述的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观点,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和根源。“半部论语治天下”。多少年来,对《论语》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
《论语》是四书五经中的力作,同时又是历代文人推崇的十三经中的代表之作。《论语》中讲述的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观点,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和根源。“半部论语治天下”。多少年来,对《论语》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莫衷不一,但将《论语》作为修身、养性、治国、齐天下的这种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论语》中把“仁”作为核心和原点,辐射出了耀眼的人性之光华,“仁”能为善,在“仁”的光环这下,炎黄子孙造就了自强不息,文明之邦的世界形象。
一直以来,我总想读懂《论语》中的玄机和奥妙,但由于我总是觉得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要和世界、社会的发展相合拍,吐故纳新,应当是百家争鸣的场面,有利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欣欣向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所以就是不能领会孔子的思想精髓。
可喜的是,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读〈论语〉,谈孔子》这篇文章,独特的见解,使我眼前一亮,心中有了峰回路转的感觉。通读全篇,看似对孔子这位老先生、老圣人的批评,但细想之下,都是实情,就象是和这位故人的心灵对话,令人耳目一新。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书籍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反映。可以是对社会某一阶段的全面反映;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亘贯古今的纵向叙述;还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对生活思索的集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偏向于第三点。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作大家,如李商隐、李清照、唐婉、陆游等人物,他们写的那些让你读一遍,感动两次的呕心沥血之作,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能引起你我他的共鸣。还就是《诗经》中的国风能流传下来那么多篇幅,而雅和颂却是少之又少,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说,孔子孤独,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他失去了精神家园,他曾游说于诸候各国,宣扬其主张,最后是一无所获,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年年伤心,死在了自己的家中。为何他没能改变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不是圣人的缘故。圣人叫圣者,其实是圣王,先秦古书都这么说,用现代白话文讲,就是英明领袖。小说中,一介书生凭三寸之舌退却三千之兵,恐怕是幸运中的万幸,碰到了比他更加迂腐的人了。何况又是情节的需要。这段话,不妨想想道理是十分明显的。
孔子的处世哲学影响了历代的文人。《论语》一书,从来不讲谋生,除了做官食禄,其他营生一概不予考虑。“书中自有颜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其实,这里的高,我觉得是清高更好些。孔乙己是那些落迫文人的典型代表,没有能飞黄腾达,食俸官禄。但那一身代表文人的长衫和“茴”字的四种写法的卖弄,赊酒的可笑,就是所谓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写照。
《论语》能修身养性不假,但那是能不断宽阔自我心胸的人性之“仁”,也是顺应潮流的求是之“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