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寒:注定崩塌的“伪偶像”
几天来,关于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很是引人注目,当我在看这些论战的时候,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浮了出来,那就是我们有什么必要对韩寒关注,或者说他有什么资格成为“偶像”。不错,他的创作了几部畅销书(就算这些书都出
几天来,关于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很是引人注目,当我在看这些论战的时候,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浮了出来,那就是我们有什么必要对韩寒关注,或者说他有什么资格成为“偶像”。不错,他的创作了几部畅销书(就算这些书都出于他的笔下),那么这些书是否想当年的《阿Q正传》、《金锁记》、《雷雨》、《呼兰河传》,甚至是《围城》一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呢?恐怕到现在为止,除了大肆报道这些书的销售数量之外,还没有谁做出这样的评价。所以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畅销书作者而已。
的确,韩寒的确发表了不少针砭时弊的言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对应试教育,还有对民主、自由之类较为敏感话题的言论。因此被人捧上了“当代鲁迅”的“世界100思想家”的宝座。而他自己也很是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俨然以鲁迅自诩。
但说到底他文中的那些论点没一个是他的首创,因此根本具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价值。同时,我们也没看到他像当年的晏阳初、陶行知,甚至徐志摩一样有什么社会实践或调查活动。因此,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连高中都读不下来的人能够提供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改造,甚至是改良社会的意见。而从实际工作能力来看,他恐怕连一个居委会都管理不下来。
当然,韩寒是一名很成功的成绩不俗的赛车手,而且据说还要进军歌坛,这种很是时髦前卫的形象无疑在直观上对于广大少年群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首先国家体委就根本赛车这一项目,由于花费巨大,所谓国内赛车队不过是几个集团老总自己掏钱养的几个私家戏班子,全国赛车手几乎是屈指可数。而即便如此,早在十六七岁就开始学车的韩寒竟然在苦熬到了三十岁才在这个对手寥寥的环境中出头。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一般赛车手竞技状态最好的19到20岁期间,“天才”默默无闻,而在一般选手已经选择退役的三十岁,韩寒竟然枯木逢春般地大获成功,这实在让人质疑其成绩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因此,如果要对韩寒做一个准确评估的话,就会发现这位红得发紫的人物实在是干瘪的可怜。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一个词来定位他。
但是,是什么让这样一个人物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呢?
无疑,首先是出版社。
因为真正从韩寒身上获益,或者获益最多的显然是出版社,或者说是出版社的编辑们。也许他们根本看不起韩寒,但他们却很看得起真金白银。因此他们不管在私下对韩寒如何不屑,但表面上却不遗余力地吹捧他,并一次次充当的推手,将韩寒一次次改头换面地推向公众。而也正因为出版社的特殊权力和地位(出版权),使得十年之中根本没有一个知识分子敢对韩寒提出质疑。而他一旦被人质疑,便有一堆人跳出来为他说话。韩寒一再鼓吹“自由”“民主”,并以民主自由斗士自居,但他恰恰是自由和民主的死敌——垄断专制下的产物。
其次,是社会失意青年。
作为一个社会来说,有得志的就有失意的,有发财的就有受穷的,有成绩好的就有成绩差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成功的必经阶段。而韩寒的经历恰恰让这些人群得到另一种启示:成绩不好,没有文凭,甚至没有单位照样能发财,还能发大财!有意思的是,韩寒在一系列文章中有意识的让他们形成一种极为奇特的逻辑,那就是我们本来都是一些极为优秀的,完全可以成功有钱的人,是这个社会的不公让我们才失败的。因此,拥护韩寒,听他的教诲,跟着他走就是唯一一条走向一条发财成功之路。因此,他们甘于成为韩寒的“死士”,简单地说,就是谁敢反对韩寒,我们就和他斗到底!
再其次,是海外势力。
韩寒和方舟子论战爆发后,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凡是大陆之外的有关评论几乎全是一边倒的拥护韩寒,打开凤凰网站,我们根本看不到一篇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而在平时,海外甚至是美国媒体,也将韩寒拔高到了一个“中国的马丁路德金”的高度,而平时对大陆学者极为苛刻的香港台湾媒体,只要一谈到韩寒,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香港的首席评论家梁文道更是干脆将“当代鲁迅”的桂冠戴在了韩寒头上。难道是他们弱智吗?显然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需要韩寒,或者说需要将韩寒塑造成一个当代民主斗士、全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来影响更多的人,其目的不言自明。
但是,归根结底,韩寒内在的干瘪、空洞、苍白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他的成功、暴富、时尚也许能够无知虚荣蛊惑的青少年,但却会越来越为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所唾弃,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伪偶像崩塌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传奇新开服网站大全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