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鱼跃,神韵天成

笔落鱼跃,神韵天成

一线希望杂文2025-07-07 08:48:03
人究其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画画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同样画鱼,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呢?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做到形似很容易,而要做到神似,还需要一个从修炼到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艰苦
人究其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画画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同样画鱼,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呢?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做到形似很容易,而要做到神似,还需要一个从修炼到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艰苦过程,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可言。那么,如何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既要理清内在关系,又要掌握外在形式,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是学习要“学”什么。形似形其表,神似神其心,我们干事情切不可追求形似,而要透过表象,深入思考,把握实质,努力追求神似。古人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领会到一件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精髓,把所有的感情和专注投入到一件事物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我认为画画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中国画讲究“传统”,但并不是只信仰“传统”,脱离大自然或僵化的学习传统都不是正确的“创新”态度。鉴于此,我经常外出写生,直接面对所画对象,零距离地感受自然的清新。我为了把鱼画好、画活,就买来活鲤鱼长年养在家中,以便天天观察,仔细揣摩,每日写生鲤鱼千姿百态的形象。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我对鲤鱼的体态结构、生活习性了然于胸,画起来便得心应手,手到神具,真可谓“心手相应,益臻化境”。
二是形式要“形”什么。形式和内容属于哲学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的关系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而内容与形式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形式主义虽不可取,但形式不可不要,它是内容的载体,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好的形式可以使内容锦上添花,不恰当的形式会束缚内容的发展。同样,在内容突破形式的束缚时,会推动形式的变化。
时下,学习名家名作,被人认为是一条学画的便捷之道。它山之石固然可取,但关键还在于你取什么,怎样取。名家的经验值得学习,先进的“形式”值得借鉴,精髓和本质才是关键。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地运用名家的“形式”,达到神似的境界,这样才有助于实现自我跨越。其实,做人也是如此,要重外在形式,更要修心。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在大胆实践的同时,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潜心学习,注重积累,修身养性,应依靠开阔的视野、独到的眼光、缜密的思维,以形传神,向神似的目标和方向迈进。
我看到宋、元人画在绢本上的鱼,感到仅具其形而乏神气,比较呆板而缺乏生活气息;又看到“日本画”中的鱼,尾巴小而无力。我很想让自己笔下的鲤鱼改变这一面貌,于是我大胆创新,我画鱼追求形体与积体的夸张,浑圆的鱼身,一头一尾格外着力,尤其是眼睛更为放大突出,显得神采奕奕,放大的鱼尾泼辣有力,以加强鲤鱼在水中游弋的动势,更富于生气。画法上以工写结合的方法,以线条取势,用大笔点垛,以求水墨鲜活滋润,在鱼肚处轻敷薄粉以显出鱼肚色,以藤黄水罩鱼身,使其不上金粉,却有金光闪闪之感,然后趁其未干时勾勒鳞片与鱼鳍,使其纤毫逼真。最后以浅花青草烘染水面,达到鱼在水中自在游弋,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三是创新“创”什么。创新究竟应该如何去“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对创新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马克?吐温说过,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叫创新。但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东西,大量的创新是在旧的事物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涉及到形似与神似的问题了。当然,形似是神似的第一阶段,神似是以形似为基础的。在形似、神似、创新这三个节点上,神似是形似的精髓,创新是神似的升华。
形似”与“神似”是相对应的。是指绘画作品与自然物象外在特征之间的肖似关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画什么像什么。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齐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说。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南朝宋宗炳虽有“万趣融其神”之说但仍坚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东晋顾恺之说的更明确,即所谓“以形写神”。清代邹一桂说:“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以上诸观点,都是主张“形似”是绘画的基础。
纵览画史,不少画家画鱼不画水,总是靠留白等手法表现水。这种写意当然很好,我有时也采用,但我个人认为鱼水不分离,那跃然水中的鱼或浅跃深翔、或腾挪穿梭,逐流有势、拨浪有声、嘻戏有趣,达到鱼游有水、水腾有鱼,水鱼相彰、浑然一体,这便是画鱼、画水的成功所在。
我们创新首先就要研究如何去形似,然后在这个台阶上,继续努力和攀登,从形似中创出自己的新意,创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达到神似。画作达到“形神兼备”,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与境界。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艺无止境,愿以此激励自己,更攀高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