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彩斑斓的神话传说世界》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走进五彩斑斓的神话传说世界》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同样杂文2025-09-20 19:57:49
世人论神话传说,必然首推古代希腊罗马,然纵观世界,无一例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请记住:神话传说从来都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神话,是文化的源头,它是每个民族永恒的胎记,也是人类共同的胎记;神
世人论神话传说,必然首推古代希腊罗马,然纵观世界,无一例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请记住:神话传说从来都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它是每个民族永恒的胎记,也是人类共同的胎记;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神话,是民族精神,也是整个人类精神最初的写照,它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同时它又库存了人类为了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汨汨泪水和琅琅笑声……
然而神是没有的,但反映历史,反映文化,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神话故事却是美好的、永恒的。
——题记2008年2月20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1、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综述
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说得明白直观些,神话就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在西方,对希腊和罗马神话了解的多少曾一度被视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因为在西方,古典神话在过去的两千年中遍布于各类文学和艺术的领域。而在中国,古典神话的影响尽管不象欧洲那样明朗、强烈。但它作为我们的先民对天地人生最初阐释的故事,是后世一切政治、宗教、艺术、文化的源头,它的影响同样也是深刻细微的。
就神话的内容而言,在各民族最初的神话中,先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这就是创世神话的产生。创世神话的产生和出现,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中国神话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中国神话从始至末,最大特点恐怕就是碎片式的。后人要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很大一个途径就是要去翻阅那些非常晦涩难懂的《尚书》、《周易》、《山海经》、《诗经》等,也因为此,给世人的感觉是中国的神话是不成体系、不够发达的。有人甚至因为这一点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抽象思维的民族,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民族。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不容否定的,但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它与我们民族的思维并没有根本联系。
排斥人性,讲求理性,应该是中国神话的第二大特点。神话与理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一个太理性的民族,它的神话肯定是要受到影响和削弱的,甚至可能是缺失的。
中国的神话传说充满了说教,肯定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第三个特点。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充斥了无数的说教。虽然它具有不可否认的奇幻性、艺术性、欣赏性,但是在说教的艺术构思下,它的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肯定要大打折扣的。
中国神话传说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应该是它的第四个特点。〈西游记〉里的天庭、天庭里的清规界律无疑是地上朝廷和地上人间在天上的重现、克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神话不发达呢?我以为原因有三:其一,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的占主导地位的周文化重视理性,重视政治与道德的作用,而排斥富于玄想的神话;其二,中国的先民受儒家思想影响大,讳言怪力乱神;其三,中国古代史家整理古代遗产,注重考信于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而对神话或者不讲,或者改为实有的人的历史。
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简介
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最好是要明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一般脉络。可是,要想在纷繁芜杂、乱如碎片的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里清楚明了的探知这个线索脉络却并非易事。
笔者不敢妄言,只能就中国神话传说的几个重要环节,浅谈中国的神话传说。
第一:【创世纪】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关于宇宙、人类本身,乃至对于一切事物、自然现象的最初解释。在各民族最初的神话中,初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创世神话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创世神话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是先民们对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源的积极探索。
中国神话传说的“创世纪”与两个主要故事、两个主要人物有关。
一个是开天劈地。
开天劈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最重要的神:一个是盘古,一个是夸父。
先说盘古。
《太平御览?三五历记》上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劈,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绎史?五运历年记》中则说: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广博物志?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再说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一读上面几段文字,我们可能不太能完全读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但是它大致还是给我们描述了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应该说,它的想象是丰富的。但是,给我最深的印象并非在于此,而在于中国古代神话有些变了味,读起来总感觉不那么舒服。但就是如此,对天地万物的出现,中国的古代典籍还有不同的记载,请看:
《庄子?应帝王》则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而浑沌死。
《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
标签
相关文章